大學及高中職招生考試陸續放榜,正如大家所料,今年的錄取率又攀升,錄取的最低總成績則不到十分,部分學校科系招不到學生。追究其原因,除了「少子化」之外,教育部放任校系的擴增及升格政策也難辭其咎。
為了讓辦學不力的學校早日退場,假考部隊也助一臂之力,使得問題更加突顯。當大家熱烈討論這個問題時,卻不見教育部提出任何對策,好似「船到橋頭自然直」,讓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還真是「無為而治」啊!
為了讓辦學不力的學校早日退場,假考部隊也助一臂之力,使得問題更加突顯。當大家熱烈討論這個問題時,卻不見教育部提出任何對策,好似「船到橋頭自然直」,讓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還真是「無為而治」啊!
「少子化」的問題可參考北歐國家鼓勵生育的措施,這並非教育部所能獨立解決的問題。然而建立一套評鑑機制以淘汰不良的校系(包括公立及私立)則是教育部責無旁貸的工作。從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做全盤考量,擬定一套可長可久的教育政策也是教育部很重要的任務。
台灣的教育體制有些怪現象,許多中學爭設資優班(尤其是數理資優班)就是其一,過多的資優班是否意味著我們國家有超乎比例的資優生?果真如此,我們國家的未來真是希望無窮!而媒體大篇幅報導基測滿分的資優生也有推波助瀾的效果,父母們想盡辦法讓小孩進資優班,甚至不惜花錢到補習班補習,我ㄧ直想不透需要靠補習才能進資優班到底是哪門子的資優生?到頭來孩子因承受不了壓力或是輸不起而患憂鬱症,何苦來哉?報載某位第一次基測成績已能上第一志願的資優生,因為某科未達滿分而重考來證明自己很厲害,此舉還得到其師長的支持與認同,這樣的價值觀頗令人擔心。
另一個怪現象就是教育部不分公立或私立大專院校均予「補助」,且不論公私立學校都需自籌經費。雖然辦教育無公私立之分,但公立與私立學校的界定便是其財源不同;公立學校的經費主要來自政府,私立學校則是由有心興學的私人或財團捐輸 (既然私校辦學經費需自籌,政府便不該對學費設限或對捐助者設定抵免稅額的比例。若擔心被有心人士利用假捐款真逃稅,可有配套的監督機制來防範)。我並不反對教育部對於辦學績優的公私立大專院校給予「獎勵」,但若因為來自弱勢家庭的小孩多就讀私立大專院校而巧立名目給予私校所謂的「整體發展獎補助」則是「倒果為因」的作法,且往往成效有限。教育部未補助私立中學,也沒聽說有人抗議。為了讓來自弱勢家庭的孩子們有公平選讀學校的機會,應在中小學義務教育盡力彌平貧富及城鄉差距,不要讓弱勢家庭的孩子們輸在起跑點,而非事後亡羊補牢。提升義務教育的品質,也才不會有低分錄取的怪現象產生。有些私立大學院校辦得很不錯,例如在我較熟悉的醫學教育領域中,長庚大學即為其中的佼佼者,該校教師的待遇比一般公立學校高,辦學也有很好的口碑,充分發揮私校具有彈性的特質。這就是教育雖不分公私立,但仍應回歸其基本面,讓各校發展其特色,無論是公立或私立大專院校,只要辦得好自然就會吸引學生就讀。教育部推出一系列的圓夢助學計畫來直接幫助經濟弱勢的學生也是必要的配套措施。若私校都需要政府挹注經費,不如全改成公立也是另一種思維,當然得先去蕪存菁及整併才行得通。
教育部長理應思考這些問題並提出他的看法及政策,但教育部長你在哪裡?答案是,在北京看奧運!
2 則留言:
我覺得台灣需要菁英教育,我想這也是教育部力拼百大的理由. 不過現在人人是大學生,大家都想當老闆,可笑的是一家公司能有幾個老闆? 另外,五年五百億立意良好,可惜學校不怎麼會運用這筆資金,B1地下街擺著一堆沒人想看的電視... 出發點良好的政策卻無配套監督一樣是浪費. ~有感而發
人民的納稅錢是不應該浪費,要有監督機制。但B1的電視應該是醫院病房丟出來的。學校沒有購買電視,也不可能利用五年五百億分到的經費替醫院更新電視機吧!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