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2日 星期六

2019初秋 探訪彩色國度-摩洛哥

在超級輔導員姚姚帶隊下,一群親朋好友共遊北非摩洛哥(Morocco)
我們搭乘土耳其航空班機,在伊斯坦堡新機場轉機,見識到宏偉、新穎的機場。抵達摩洛哥的第一大城卡薩布蘭加(Casablanca),與來自芝加哥的妹妹、妹夫會合,展開為期約兩週的『摩洛哥之旅』。

此行以逆時針方向探訪這擁有十個世界遺產(UNESCO)且饒富異國風味的伊斯蘭國家。行程大致如下:
D1-卡薩布蘭加>傑迪達(El-Jadida)
景點-傑迪達旅館附近海邊
D2-傑迪達>索維拉(Essaouira;因風大而有『非洲風城』之稱)
景點-傑迪達馬扎甘葡萄牙城[2004 UNESCO]及地下蓄水池,前往索維拉途中的沃利迪耶(Oualidia)海邊
D3-索維拉>馬拉喀什(Marrakesh)
景點-索維拉老城區(Medina)[2001 UNESCO]及傳統木漁船碼頭
索維拉
D4-馬拉喀什(註:柏柏爾語的意思是『上帝的故鄉』)景點-馬拉喀什舊城[1985 UNESCO],包括庫圖比亞清真寺(Koutoubia Masque)外觀、摩洛哥唯一對外開放的宮殿巴西亞皇宮(El Bahia Palace)薩丁安墓園(Saadian Tombs)米那拉花園(Menara Gardens)及土紅色城牆。傍晚則逛位於迪美艾芙納廣場(Djemaa el-Fna) [2001 UNESCO人類口傳與非物質遺產]上最大的柏柏爾人露天市集。
馬拉喀什巴西亞皇宮
D5-馬拉喀什>艾本哈杜城寨(Ait Benhaddou)>瓦爾扎扎特(Ouarzazate)
景點-提吉恩提卻卡山谷(Tizzi-N-Tichka)艾本哈杜城寨[1987 UNESCO]瓦爾扎扎特電影製片廠
艾本哈杜城寨
D6-瓦爾扎扎特>托德拉山谷(Gorges du Todra)>厄夫(Erfoud)
景點-達德斯谷地(Dades Valley)托德拉山谷
托德拉山谷民宅
D7-厄夫>梅如卡(Merouga)
景點-梅如卡附近的穆萊阿里謝里夫陵墓(The mausoleum of Moulay Ali Sharif Sijilmasa)撒哈拉沙漠騎駱駝,體驗帳棚住宿
梅如卡 撒哈拉沙漠
D8-梅如卡>美德列(Midelt)>依芙蘭(Ifrane)>菲斯(Fes)
景點-依芙蘭(有『小瑞士』之稱的森林地帶),體驗摩洛哥傳統庭院住宅(riad)住宿
D9-菲斯
景點-舊城區(Medina of Fes)[1981 UNESCO]內世界最古老的大學『卡拉維因清真寺(Kairaouine Mosque)』門口、阿塔里納學院(Al Attarine Madrasa)、藍門,上千條巷弄間的瓷磚工廠、皮革染坊鞣革場,以及新城區的皇宮(Royal Palace)門口
菲斯皮革染坊
D10-菲斯>米克尼斯(Meknes)>佛路比里斯(Volubilis)>蕭安(Chefchaouen)
景點-米克尼斯古城[1996 UNESCO],包括曼蘇門(Bab el-mansour)茂雷伊斯麥陵墓(Mausoleum of Moulay Ismail)馬廄穀倉廣場(Heri es-Souani),以及約從西元前一世紀到西元三世紀所建設的佛路比里斯羅馬遺址[1997 UNESCO]
米克尼斯馬廄穀倉
D11-蕭安
景點-探索蕭安城寨(Kasbah)
D12-蕭安>得土安(Tetouan)>坦吉爾(Tangier)>拉巴特(Rabat)
景點-得土安舊城[1997 UNESCO]坦吉爾直布羅陀海峽西口與斯巴特爾角
蕭安
坦吉爾 斯巴特爾海角燈塔
D13-拉巴特>卡薩布蘭加
景點-拉巴特穆罕默德五世清真寺哈桑塔及陵墓(Le Tour Hassan & Mausoleum of Mohammed V) [2012 UNESCO]拉巴特皇宮廣場、烏達亞斯城堡(Kasbah des Oudaias),以及卡薩布蘭加的法院(Mahkama du Pacha)哈布斯舊城區(Quartier Habous)哈桑二世清真寺穆罕默德五世廣場
拉巴特 哈桑塔
大家遠眺卡薩布蘭加哈桑二世清真寺(by姚姚)
D14-上午在卡薩布蘭加購物>下午經伊斯坦堡返國

摩洛哥王朝北非西北端的一個君主立憲國家(註:現任國王穆罕默德六世阿拉維王朝的第22位君主)。東部與阿爾及利亞接壤,南部控制的西撒哈拉茅利塔尼亞緊鄰,西部濱臨大西洋,北部隔著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葡萄牙西班牙相望。地貌相當多元,有平原、沙漠、高山等,還有很長的海岸線。濱海城市風光旖旎,且多築有防禦性城堡。首都為拉巴特,第一大城則是卡薩布蘭加(西班牙語是『白房子』的意思)1912法國曾占領摩洛哥1956年重獲獨立。伊斯蘭教是主要的宗教。國語為阿拉伯語,不過柏柏爾語和法語也是被承認的官方語言。最早在這裡定居的是柏柏爾人7世紀時,阿拉伯人到來,並在8世紀建立王國。15世紀末伊比利半島上的穆斯林猶太人(同被稱為摩爾人)被驅逐至此,為摩洛哥帶來安達魯西亞-猶太文化,成為摩洛哥建築與藝術的特殊風格。而今在摩洛哥的各大城市也都可見猶太社區的遺跡。由於阿特拉斯山阻擋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熱浪的侵襲,摩洛哥大體上氣候宜人,花木繁茂,享有『北非花園』的美譽。最主要的經濟來源是旅遊業、漁業和磷酸鹽礦的出口。

摩洛哥是個色彩斑斕的國家,各城鎮就地取材建造的土磚房便有不同的色層,加上居民喜歡在房舍上塗抹藍、白、紅、黃等色彩,更顯繽紛。其中又以座落於里夫山區的小鎮蕭安(又稱『藍色的城市』)最具代表性,藍白相間的街道及門窗,不倚著一片藍、拍個照是不可能的。四大古皇城也各以不同顏色呈現;包括紅色的馬拉喀什、藍色的菲斯、黑色的米克尼斯與白色的拉巴特

因『北非諜影(英文片名即為Casablanca)』及後來Bertie Higgins創作的一首英文歌Casablanca而聲名大噪的摩洛哥仿如嫵媚的女伶,吸引不少外地人到此一親芳澤。除了巷弄交錯、有如迷宮的各個舊城區(medina)外,個人覺得最具魅力的觀光特色是精雕細琢的清真寺與陵墓,以及在浩瀚無邊的撒哈拉沙漠騎駱駝。

1993年建造的哈珊二世清真寺摩洛哥唯一開放給非教徒參觀內部的一座清真寺。來到此地,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全世界最高的宣禮塔(200公尺)。這座由法國人設計的清真寺規模宏偉(註:寺內大廳可容納2.5萬人,寺外廣場可容納8萬人)、建築華麗,坐落在突出的海岬上,其意象與可蘭經中的一句話「神的寶座是在水面上」相互呼應。

看過作家三毛著作的讀者難免會有撒哈拉沙漠的浪漫情懷,且期待在一望無垠的沙漠夜晚與星星相會。傍晚我們在貝都因人(註:在沙漠中過遊牧生活的阿拉伯人)引領下,騎著駱駝穿越沙漠到下榻的帳篷,並觀彩霞。次日清晨摸黑折返市區,順便欣賞日出。第一次騎乘駱駝不免擔心跌落,尤其是下坡時更是緊握雙手,漸漸抓到訣竅(亦即挺直上身,並隨著駱駝起伏)後,便可輕鬆前行。此時心中不禁哼起三毛作詞的一首好歌-『夢田』。夜晚的營火晚會熱鬧無比,貝都因人表演他們的傳統樂器及歌舞,並帶動大家又唱又跳嗨翻天。在無光害的沙漠世界夜觀星星是晚上的壓軸好戲,可惜當地旅行社幫我們安排的是設備極為簡陋的帳棚,無法盥洗,大夥兒帶去的換洗衣物只好原封不動帶回,抵達文明城市的第一件事便是借用旅館房間漱洗,這是此行最差的住宿安排。

摩洛哥,不妨嘗嘗當地的塔吉鍋料理(tagine)、北非小米飯(couscous)、薄餅、哈利娜蔬菜湯(harira soup)、椰棗、現榨果汁、薄荷茶及當季水果(9月盛產仙人掌果)。若敢吃羊肉或蝸牛,可試羊肉、羊臉及蝸牛湯。當地甜點也不錯吃,但偏甜。伴手禮則可考慮椰棗、無花果乾、薄荷茶、阿甘油製品、玫瑰產品等。陶瓷、手工地毯及皮製品也很有特色,但價格不斐。在此購物(尤其是巷弄小店及夜市)記得要殺價。

與世界各地類似,摩洛哥的大都市治安差,這由當地導遊特地安排一名保全人員壓陣可見一斑。在此得注意隨身財物,且勿理會搭訕的人。因是伊斯蘭教國家,女性衣著勿太暴露。摩洛哥人不喜歡被拍照,連他們的牲畜都不要拍,需徵得主人同意並付費才行。把觀光客當成凱子的某些習性倒是很像土耳其人

可能水土不服,有近半的團員腸胃不適,最好選擇乾淨的餐廳,且盡量勿吃生食,只喝買來的礦泉水。當地導遊嚴重感冒,且不習慣戴口罩,多天相處,不被傳染也難。建議出國要帶些常備藥物;包括腸胃藥、感冒藥、暈車藥、外傷消炎藥、個人特殊藥品等。白天炙熱,防曬措施不可少。

很慶幸我們有地表最強、說學逗唱樣樣行的輔導員姚姚帶隊,以及一群活潑、開朗又體貼的團員(除了家三姊妹外,還有溫文儒雅的家夫婦及醫師、衣著鮮豔的殺價達人雙姊妹、快速變裝的家三人組、謙遜有禮的家夫婦、鋼筆畫家妹婿裕慶、有保鑣架式的Edmond妹婿,及全身以嘴部最為發達的老伴-),一路上說說笑笑,且上了幾堂由老師主講的醫學課程,讓我們玩得盡興,並帶回滿滿的回憶。

相簿連結
摩洛哥Part 1:傑迪達-索維拉-馬拉喀什

摩洛哥Part 2:艾本哈杜城寨-托德拉山谷-梅如卡-菲斯

摩洛哥Part 3:米克尼斯-佛路比里斯-蕭安-得土安

摩洛哥Part 4:坦吉爾-拉巴特-卡薩布蘭加

6 則留言:

欣樺 提到...

最棒的是節奏,最好看的是細節!
好喜歡您的分享,好喜歡您鏡頭下的每個畫面。

小惠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小惠 提到...


謝謝妳的遊記分享
讓我舊地重遊之感!
回憶無窮!

Erick 提到...

原本已經混亂的旅遊記憶,有了您的詳細記述,全部旅程井然有序的顯現出來。非常謝謝您的分享。

JJ 提到...

補充一下:地理部分~如版主介紹,此行我們是自卡薩布蘭加以逆時針方向繞行摩洛哥的精華區一圈,所以首先見到的是北大西洋海岸。這個區域雖然靠海,也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南支(加那利涼流)的影響,但因為海風自西吹來不遠就遇上熾熱的內陸沙漠地帶,因此只有沿海的窄窄一條土地(越向南越乾旱),能有足夠的雨水支持低度的農牧業。怪不得稍往內陸走,地景就像是美國的亞利桑那州了,看到的都是荒漠峽谷及一些較耐旱的物種。由於沙哈拉沙漠又大又廣,北非和中東及歐洲常有文明交流,但沙漠以南的非洲就成了相對隔絕的「黑暗大陸」了(雖然東非極可能是遠古人類演化的發源地)。

歷史人文部分~近兩三千年來西方文明(古埃及/希臘/羅馬/阿拉伯),長期圍繞著地中海進行,其中只有羅馬帝國全盛時期曾經佔領南北兩岸,以地中海為內海。後來經過多次征戰,這區域終於大致分為兩大塊;地中海以北(歐洲)是基督教文明,以南(北非洲)是伊斯蘭教文明,而摩洛哥正是伊斯蘭教的西方終點站(東方終點站位在跨越印度洋進入南半球的島國印尼)。所以這次旅遊所見幾乎全是阿拉伯人的宗教/建築/文化,和印象中的黑色非洲(如肯亞)截然不同。也如版主提的,摩洛哥各大都市都有猶太區;看來即使兩種(在中東地區)如世仇般的文明,只要抗拒列強或政客的撥弄,是可以長期共存共榮(互融)的。

JJ 提到...

但是在人類歷史上,各族群間總是合縱連橫傾軋不斷。在殖民地時代,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人們,成千上萬的被捕送往歐美去做奴隸。而摩洛哥靠大西洋的海港城市(如傑迪達、索維拉),都是黑奴的出口港,港口現在還可看到厚實的城牆和鐵柵門;一旦離港就運往大洋彼岸,永無返家之日!猜想那時當地的一些阿拉伯人,可能也充當仲介/警衛,或就參與人蛇集團吧(像目前對待主動逃往歐洲的非洲黑人難民)?